孩子上课总是跑神?激发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是关键
来源:顶端新闻     时间:2023-07-30 19:17:26


(资料图)

孩子你只要考试考了满分或者进步特别明显,妈妈就给孩子买玩具;只要你把书桌收拾干净,妈妈就带你出去玩。这样的感觉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平时我们在家常常对孩子做的事情呢?只要孩子出现我们期待的行为,我们立刻给他一个外在的奖励,而且还挺有效的,却没有想过这样做更有坏处。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过度理由效应。它是指附加的外部理由取代了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当外在理由一旦替代了内在动机,行为就转向依赖外在理由的支持,内在动机就不在发生作用。例如:学生自发的上学一开始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如果大人给出条件,考了前几名或者考了高分就给予外在奖励(金钱、玩具、去游乐场等),那么时间长了,孩子会失去内在学习动力,丧失学习兴趣,从而依赖外在奖励。时间一久,孩子就会成为我们平时所说的为了家长而学习,此时如果成绩下滑,没有了外在奖励,同时可能会有家长的批评,那么孩子的压力就会很大而且会没有目标,更有可能会厌学。一个人持续一生的学习应该依靠内在的学习动力。

学习方向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个院子里的孩子经常在一位老爷爷的楼下大声吵闹。老爷爷一次次劝告和屡次的干涉都没有解决问题,因为孩子一玩起来就会把吵闹别人的事情忘记了。那么怎么能让楼下的孩子不再吵闹呢?

老爷爷把楼下的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 “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孩子自身学习内在动力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行为如果依赖外在的理由,内在动机就不起作用,外在理由消失了,行为就消失了。所以如果我们想让一个行为坚持下去,持续不断的努力,就不要给他充分外在物质奖励,即我们所说的强化,即使一开始想要用强化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对这件事情有兴趣,当真正感兴趣之后还是需要慢慢的撤销强化物,减少外界的力量,把自主权还给孩子。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一种方式是游戏,3到6岁的孩子,以游戏为主要活动,这时候游戏就是游戏,幼儿喜欢玩,不附带任何的外在条件,不用强加给他们我们的意志,如果你有时间就和孩子一起玩,如果你没有时间就静静的看着孩子玩,给予孩子抱持性的环境。幼儿期也是主动感发育的关键期,主动探索外界世界,探索的范围由原来的爸爸-妈妈-孩子扩展到更大的范围,这时候他的胆量,专注力,自信心,一点点的自我都在扩大。一般来说,不喜欢游戏或缺乏灵活性常常是导致后期不喜欢运动的前兆,也是孩子有问题的征兆。重视游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孩子内在学习动力的培养

另外一种提高内在动力的方式是对于孩子的需要,即时给出反应。一般对孩子需要敏感的家长,孩子成长会更快乐。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本我较强,自我发展较弱,孩子的喜怒哀乐一般主要会以本能冲动吃喝拉撒睡的满足与否来展现,婴幼儿还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需要时,妈妈就需要敏感地捕捉到孩子的这些需要,从而慢慢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界限和孩子对妈妈的依恋。

尊重孩子

最后一种方式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主要是尊重和倾听,青春期孩子特别敏感,有很多自我同一性的冲突,情绪情感大爆发。家长此时会感到孩子不愿意和自己沟通,同时明显发现孩子开始有秘密。青春期的孩子无论是学习还是关系都会放大很多倍。他们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内在和关于自己的一切,而不会再有多余的空间换位或者多维度思考外部世界。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如果存在不和谐的音符,这时候也会特别醒目。家长需要照顾到特殊时期,这一切都是正常的,给予理解,学会让步,放下自己的控制,给孩子留有空间和选择的权力,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鸡蛋由内而外是生命,由外而内可能就是一道菜。孩子由内而外是精彩,由外而内可能就是伤害。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